①
②
③
夏商周時期是中華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安徽北通中原,南連吳越,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禮樂華章 璀璨江淮——夏商周時期的安徽”近日在安徽博物院正式開展。展覽充分利用最新的考古發(fā)現成果,結合歷史文獻等內容,通過950余件文物,聚焦安徽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進程中的獨特貢獻。
肥西三官廟遺址是“引江濟淮”工程開展時,在巢湖西北部考古發(fā)現的距今3500多年的夏商之際的聚落遺址,是當年的重大考古發(fā)現。在發(fā)掘初期,考古人員發(fā)現了大量的石器和陶紡輪,更重要的是出土了一批青銅器,以兵器為主,也有一些類似于禮儀用器的銅鈴、銅角形器等,揭開了江淮地區(qū)夏商考古學文化研究的新篇章。這也是展覽第一單元“尋蹤夏跡”以這一發(fā)現為重點,探討安徽與中原夏王朝之間聯(lián)系的原因。
“煌煌商域”單元以阜南臺家寺遺址為中心,并結合鳳陽古堆橋、花園湖、壽縣倉陵城和鳳臺大孤堆等遺址,闡釋安徽淮河流域商代族群的生產、生活情況。
春秋時期,江淮地區(qū)諸侯林立,齊、楚、晉、吳、越等大國逐鹿江淮,加速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淮北吉金”“群舒光耀”“鐘離古國”“姬姓蔡國”“江南吳越”5個部分組成的展覽單元,由北向南展示安徽春秋時期極具特色的青銅文化。春秋龍虎紋鼓座(見圖①)是這一單元的重點文物,鼓座上下圈口處皆有銘文,150余字,從銘文中可以看出此鼓座是春秋時期江淮小國鐘離國國君的自用之器。鼓座上方盤繞兩條獨角翹立的游龍和兩只瞪眼怒吼的猛虎,造型奇特,氣勢雄渾。但是鼓座出土時,上半部分殘缺,為了全方位展示鼓座,展覽采用最新的粒子動畫手段對鼓座殘器進行復原,不僅虛擬復原了鼓座的原來面貌,還加入了鼓座的使用場景。
春秋中期后,楚國的勢力東擴到江淮地區(qū)。戰(zhàn)國末期,楚國遷都壽春。公元前223年,秦滅楚。楚國雖然落幕,楚文化卻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楚輝照耀”單元重點展品鄂君啟金節(jié)(見圖②),是楚懷王頒發(fā)給封君鄂君啟的免稅通行證。金節(jié)為青銅質地,形似剖開的竹片,表面布滿錯金銘文,銘文內容對我們了解先秦時期楚國的符節(jié)制度、水陸交通路線、稅收制度等具有重要價值。特制的長方形獨立柜陳列車節(jié)、舟節(jié),兩側藝術裝置將金節(jié)銘文及譯文放大展示,并配合多媒體向觀眾逐段解讀。
楚王展廳以鎮(zhèn)館之寶鑄客大鼎(見圖③)為中心,展區(qū)頂部以楚式建筑風格營造氛圍,懸吊最能夠彰顯大鼎價值的銘文“安邦”二字藝術燈。在展廳左側排列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帶有銘文的珍貴禮器,右側排列能夠彰顯楚王地位的九鼎八簋,展示著楚國的恢宏氣勢。
(作者單位:安徽博物院)
本文圖片均為安徽博物院提供
《人民日報》(2025年06月28日 第 08 版)
